ky体育APP官网下载-中国光伏装机近全球一半,"消化不良"困境何解?

2025-07-01

当中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的欢呼声未落,"发得出却用不掉"的现实困境,正在拷问这场绿色革命的可持续性。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一方面,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另一方面,消纳难题日益凸显,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破解"装机易、消纳难"的困局,成为决定光伏产业未来走向的核心命题。

01.装机狂飙下的消纳困境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近2亿千瓦,同比增长57%,总装机达10.8亿千瓦,相当于48个三峡电站的规模。然而,与装机增速不匹配的是,部分地区弃光率仍达5%-8%,尤其在工业园区密集区域,分布式光伏余电低价上网(0.3元/度)与邻近企业高价购电(0.6元/度)的矛盾突出。

这种“发得出、用不掉”的困局,源于现行电力交易体系的刚性约束。传统模式下,分布式光伏余电需按脱硫煤电价(约0.3-0.4元/度)卖给电网,而用电企业购电成本高达0.5-0.8元/度,中间价差成为电网的重要收入来源。据测算,长三角地区推广“隔墙售电”可能使单个地级市电网年收入减少1-2亿元,这直接导致政策落地阻力。

02.技术领先与市场失衡的悖论

中国光伏产业链已实现全球领跑。硅片环节,182mm和210mm大尺寸产品市占率超95%;电池片量产效率突破25%,钙钛矿叠层技术持续刷新纪录;组件成本十年下降90%。但技术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效益——山东某5兆瓦光伏项目测算显示,若采用直连模式替代传统上网,收益可提升18%,回收期缩短2-3年。

矛盾焦点在于政策与市场的错配。17省份近期发布的分布式光伏新规中,内蒙古、吉林强制要求工商业项目自用比例不低于80%-90%,而江苏、广东则暂不设限。这种区域分化加剧了企业投资不确定性,部分项目因消纳能力不足被迫转为全额自发自用,经济性大幅缩水。

03.电网调峰压力倒逼储能革命

伴随光伏渗透率提升,电网灵活性调节需求激增。山东省2025年方案要求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新建储能300万千瓦,其中压缩空气储能被列为重点。中国能建在泰安建设的全球最大单机功率(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采用盐穴储气与非补燃技术,可将系统效率提升至65%以上。

但储能推广仍面临成本瓶颈。当前电化学储能度电成本约0.6-0.8元,远高于煤电调峰成本;而压缩空气储能虽适合长时调节,却依赖特定地质条件。更严峻的是,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需达50GW方能匹配风光增长,但实际进度滞后,部分省份配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04.分布式光伏的“囚徒困境”

“十四五”以来,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从1亿千瓦猛增至5亿千瓦,但自发自用比例持续走低。宁夏、广西等地已对低自用率项目采取惩罚措施。或扣减超额收益,或强制转为全自用模式。这种行政干预虽缓解了电网压力,却抑制了市场化创新——浙江某纺织企业通过绿电直连规避欧盟碳关税300万元/年,此类模式在强管制省份难以复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利益分配。电网企业从“电力中介”转向“输电服务商”的转型中,过网费机制尚未成熟。若按电压等级核定费用,可能推高终端电价;若定价过低,又难以覆盖电网改造成本。

结语

10亿千瓦装机的光环下,中国光伏正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短期看,需通过分时电价、虚拟电厂等手段挖掘现有系统调节潜力;中长期则依赖电力市场改革,建立“谁受益、谁付费”的灵活性资源交易机制。当技术突破遇上制度瓶颈,这场绿色革命的下半场,或将取决于政策智慧与市场活力的协同程度。来源:NE-SALON新能荟gxf

原文标题:中国光伏装机近全球一半,"消化不良"困境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