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Jinko Power.Powered by Webfoss.浙ICP备15009312号-1
2025-07-17
6月8日,深陷债务危机的*ST金刚(300093.SZ)发布公告称,公司下属子公司欧昊新能源电力(甘肃)及苏州金刚光伏科技近日收到控股股东广东欧昊集团通知,欧昊集团已将其对这两家公司的债权转让给宁波泓璇投资合伙企业。
此次转让的债权本金合计3.64亿元,含利息的总金额暂估达4.02亿元。
公告强调,债权人变更不会导致负债金额和还款方式改变,但这笔关联交易依然引发市场对这家挣扎在退市边缘企业命运的担忧。
据了解,*ST金刚前身为金刚玻璃,成立于1994年,曾是国内玻璃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于2010年登陆深交所上市。
2021年,广东欧昊集团入主成为控股股东,带领公司向光伏领域转型,专注于当时被视为前沿技术的异质结(HJT)电池路线。
转型之初,公司于2021年6月宣布投资8.32亿元建设1.2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次年6月,又抛出41.91亿元的投资计划,在甘肃酒泉建设4.8GW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
2022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金刚光伏,彰显全面转型决心。
然而技术路线的选择充满风险。异质结电池虽在转换效率、温度系数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生产设备与主流产线不兼容,设备投资成本比主流TOPCon技术高出约40%。在市场尚未成熟之际,公司产能扩张决策遭遇了行业寒冬。
转型三年,*ST金刚不仅未能实现盈利,反而深陷亏损的泥潭。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亏损3.62亿元,同比下降34.3%。进入2024年,公司业绩形势进一步恶化,全年营业收入锐减至1.2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8.69%;归母净利润亏损更是高达7.95亿元,同比暴跌119.83%。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仅为7307万元,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263亿元,同比下滑50.10%。
在产能利用率上,2022年,公司电池产线产能利用率仅20.82%,组件产线21.99%;2023年虽略有提升,但也仅分别为27.74%和37.34%。在光伏行业全产业链价格崩盘的背景下,低产能利用率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形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
截至2025年3月末,*ST金刚的总资产为27.11亿元,然而其总负债却高达36.35亿元,导致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34.08%,流动比率也仅为0.1051,远低于健康标准。公司财务状况严峻,账面资金极度匮乏,2023年末仅有的7118.92万元货币资金中,近95%为受限资金。
为维系生存,公司不惜饮鸩止渴,于2024年3月以高达11.5%的利率向广州旷视借款2.75亿元,这一利率远超市场正常的4.35%-7.15%区间。然而,这一高息借款非但未能缓解公司财务压力,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其负担,2023年公司的利息支出已高达9977.13万元。
到了2024年7月,债权人广州旷视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酒泉中院申请对*ST金刚进行重整。同年10月,公司两家核心子公司——苏州金刚防火钢型材系统有限公司及苏州金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这两家公司2023年营收合计占上市公司总营收的99%,其存亡直接关系*ST金刚的命运。
在诉讼方面,截至2025年6月4日,公司收到和发起的诉讼仲裁共计7起,合计涉案金额8711万元。而就在6月8日债权转让公告发布当天,公司股价却逆势大涨5.91%,市场对这家“困境反转”企业的博弈仍在继续。
对*ST金刚而言,控股股东的债权转让或许能暂缓债务压力,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随着2024年子公司破产清算程序推进和自身重整进程启动,这家昔日的“跨界黑马”已经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