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Jinko Power.Powered by Webfoss.浙ICP备15009312号-1
2025-07-06
美日关税谈判依然毫无头绪,而三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将光伏产能向美国转移。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当日本企业还在为美国加征关税发愁时,三菱集团已经悄悄落子。39亿美元押注美国光伏市场,这个日本老牌财团正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一、出口数据全面承压,日本经济遭三重重击
在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公布后,所涉及的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而最新公布的贸易数据给日本经济敲响了警钟。据日本财务省统计显示,5月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这是近8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对美国这一最重要市场的出口降幅高达11.1%,从细分领域看,汽车、钢铁和矿物燃料等日本传统优势产业成为重灾区。
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日本经济正在遭遇"三重打击":首先是美国加征关税的直接冲击。特朗普政府此前明确表示,如果日本不能在7月9日前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将面临高达24%的"对等关税"。其次是国内需求持续疲软,通胀水平长期高于工资增速,严重抑制了消费能力。第三是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今年一季度日本GDP年化增长率已出现0.2%的萎缩,若二季度继续下滑,技术性衰退将不可避免。
不过从企业层面上来说,不能够什么也不做等着政府出手救市,他们必须进行自救,在无法对国家层面的政策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顺着政策调整经营思路就成了企业的选择之一。
二、一次教科书式的产业转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三菱集团的一则投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日经新闻》报道,这家日本商业巨头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对美国的子公司Nexamp投资39亿美元,将其在美国的太阳能发电能力从目前的110万千瓦提升至290万千瓦,增幅高达160%。
报道称,除了加大投资之外,三菱还在考虑对目前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三菱在美国的子公司Nexamp原先主要依赖东南亚供应商提供光伏组件,但根据新计划显示,未来该公司将明确转向美国本土制造商采购。
比如将与加拿大企业Silfab Solar展开合作,后者在美国设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来,三菱产品中“美国制造”的含量将大大上升,有可能直接规避了美国对进口光伏材料的高额关税,从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其次是政策红利的最大化利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本土清洁能源制造提供了丰厚的税收优惠,包括每瓦最高0.7美元的补贴。通过本土化采购和投资,三菱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
虽然目前特朗普正在想办法废除该法案,并计划在2032年之前逐步取消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补贴,但是特朗普的任期毕竟只有四年,事件的后续发展无法预知,而且许多共和党县受益于各种项目,包括清洁能源项目或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建设,因此不少媒体预计共和党参议员不会同意特朗普完全废除IRA。
而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三菱赴美投资的决心,毕竟三菱在2018年收购Nexamp控股权时还没有《通胀削减法案》这一说,因此法案中的补贴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他们并不指望依靠补贴过活,即使这些补贴真的在2032年被取消,仅仅规避关税这一项好处,就足以让他们作出在美国砸下天价投资的决定。
三、三菱的困局与破局
三菱的案例为日本企业应对当前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但这条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从现实情况看,至少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成本压力。美国本土生产的光伏组件价格普遍比东南亚产品高出20%-30%,即便有政府补贴,企业的利润空间仍会受到明显挤压。其次是产能瓶颈。目前美国光伏组件的年产能约为10GW,三菱仅仅依靠美国的组件能否碳中和大势下激增的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7月9日这个最后期限正在逼近。如果美日双方未能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日本出口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三菱式的"产业转移"可能会从个别企业的自主选择,演变为更多日本企业的共同行动。TOYO、积水、富士等光伏企业很可能会效仿三菱的动作,向美国转移自己的产能。
结语:
三菱的39亿美元光伏投资,折射出日本企业在贸易摩擦下的无奈。当遭遇贸易霸凌,把产能转向关税洼地看上去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美国本土光伏组件的高成本和产能瓶颈,仍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来源:NE-SALON新能荟XW
原文标题:关税进入倒计时,三菱集团39亿押注美国光伏市场